據韓聯社12月2日報道,韓國將于2028年啟動全球首個清潔氫能發電市場,韓國電力公社旗下韓國南部發電公司成為首家中標供應商。
產業通商資源部當日表示,通過電力交易所進行的“2024年清潔氫能發電競標”結果出爐,一家提交每年供電750吉瓦(GW)計劃的發電公司中標。雖然產業部未具體提及發電公司名稱,但南部發電公司近期透露其已成為該競標的唯一優先談判對象。
南部發電公司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發電設施改造等籌備工作,從2028年起利用基于清潔氫的氨燃料發電并以固定價格供應,為期15年。為此,南部發電公司將在其位于三陟市的火力發電廠采用摻混20%氨燃燒的方式發電。
由此,韓國成為全球首個通過在火電廠使用清潔氫開設并運營商用發電市場的國家。與煤炭或液化天然氣(LNG)發電相比,利用這一技術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由于全球清潔氫發電技術仍處于初級階段,且清潔氫價格遠高于其他燃料,政府此次將氫及氫化物的混合燃燒比例設為20%。政府計劃制定氫能發電技術中長期發展路線圖,爭取將LNG發電的氫燃燒比例提升至100%,將煤炭發電中的氨燃料發電比例提升至50%。政府還計劃持續擴大清潔氫能競標市場,到2030年將清潔氫發電市場規模擴大到每年13太瓦時(TWh)。全球關注的清潔氫
隨著全球節能減排進入關鍵時期,除了能源形式本身的轉型,尋求能源上游制造的全鏈路綠色轉型同樣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點。在此期間,燃燒副產品只有水、被公認為“新一代能源”的氫能源,正在成為各國追逐的技術風口。不過,高昂的成本與多樣化的制氫方式,仍是氫能源大規模走向市場應用的阻礙。
作為工業生產中的副產物,目前,市場中流通的大多數氫氣由天然氣或煤炭生產,這導致了生產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這種重排放的形式也被稱為“灰氫”。而全球更加注重的全鏈路去碳的清潔氫,則通常被歸類為“綠氫”或“藍氫”,相比于灰氫,藍氫能夠捕獲和儲存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部分碳排放,綠氫則通過使用太陽能和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對水進行電解來產生氫氣。盡管韓國計劃到2028年建成的清潔氫發電市場或將成為全球首個交易市場,但根據國際能源署IEA發布的報告,在相關產業的支持上,中國、美國與歐洲則處于領先地位,同時由于市場規模,預計這些地區也將有大型氫項目落地。去年11月,歐盟啟動了第一輪氫生產支持拍賣,首輪拍賣價值8億歐元(約61.1億元人民幣),該計劃將持續10年,并為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公司提供單位質量氫氣的固定溢價。美國則在2022年頒布的《通脹削減法案》中建立了一項稅收抵免制度:企業每生產一公斤氫氣,便可獲得3美元(約21.8元人民幣)的稅收抵免。日本也在今年年初制定了最新的清潔氫生產體系,按計劃,日本將在未來15年花費3萬億日元(約1456.9億元人民幣)補貼清潔氫的生產,旨在促進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國內能源供應鏈。彼時,日本經濟產業省還提到,沙特阿拉伯和阿曼等中東國家也在爭先恐后地利用可再生能源生產氫,但它們沒有像日本或歐盟那樣制定補貼政策。
國際能源署報告稱,到2030年,全球對氫的需求預計將達到8830萬噸,到2050年將達到2.87億噸。其中,歐盟的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獲得2000萬噸氫氣,包括該地區可再生能源生產的氫氣和進口氫氣。美國希望在2030年和2050年將每年的擔保量分別增加到1000萬噸和5000萬噸。日本的目標則是到2050年實現2000萬噸氫氣供應。來源:產業創新探索